
走访群众,宣传党的政策
“融入当地,做好工作,不辱使命”——2023年7月,致公党党员、成都大学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博士万春林,主动请缨成为九寨沟县南坪镇双河村驻村工作队队员。彼时的双河村,是个以种养殖为主、青壮年多外出务工的“空心村”;如今再看,这里民宿林立、游客络绎,农特产品不愁销、村民家门口能就业。两年来,万春林以“驻心”换“走心”,在产业发展、为民服务、履职担当的答卷上,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推动产业发展:锚定振兴路,激活新动能
双河村位于九寨沟县南坪镇安乐沟尽头,平均海拔1850米,得天独厚的气候孕育出稠如凝脂的百花蜂蜜、肉质饱满的刀党党参,可“好东西卖不出、卖不上价”是村民多年的心病。“发展产业才是‘造血’,得让村民的荷包实实在在鼓起来!”万春林暗下决心。
他联合驻村工作队与村“两委”,第一时间对接学校帮扶办,把双河村特产搬上成都大学年货节摊位,让师生近距离感受大山的馈赠;更把直播间搭在田间地头,邀请抖音平台200万粉丝博主“李亚鑫”、新农人“九寨二哥”开展三天专场直播。“首场直播在线观看12.7万人次,订了300多单,光蜂蜜就卖了500多斤,收入4万多块!”回忆起当时的场景,万春林仍难掩激动。除此之外,他还动用个人社会关系,打通物流渠道,让蜂蜜、刀党一路远销全国各地。村民们握着他的手说:“万老师,以前我们的蜂蜜要背到镇上卖,现在在家就能卖,还卖得贵,太感谢你了!”

带村“两委”与致富带头人赴乡村振兴先进地区学习
“双河村有生态、有区位,发展民宿康养准行!”凭借多年旅游产业研究经验,万春林笃定这一方向。在当地政府支持下,他带队赴成都、邛崃、新都等地乡村振兴示范点“取经”,结合双河村实际制定发展规划,成功引进四川大胡子生态环境工程有限公司,投资300余万元启动民宿康养项目。
可项目刚起步,难题就来了:村民怕装修花钱收不回成本,企业愁动员村民难推进。“那段时间,我经常半夜睡不着,满脑子都是怎么让大家放心。”万春林说。他和工作队拿着政策文件、收益测算表,挨家挨户“敲门”:“您家这房子改造后能做3间民宿,政府每平补贴500块,入股合作社每年还有分红,县里镇上都有保障机制,绝对不让您吃亏!”文化水平低的村民听不懂,他就掰开揉碎讲,一遍不行讲两遍,直到大家点头认可。
2024年,双河村启动“养心谷”3A景区创建,从申报材料撰写、景区设施建设,到制度完善、宣传册设计,万春林全程“盯梢”。他请学院同事钟峥嵘设计“养心谷”LOGO,为村集体经济注册“扶州韵”商标;联系泰国中华语言与文化促进协会签订合作备忘录,推动“文化交流与研学基地”挂牌,迎来首批13名泰国学生,迈出研学旅游国际化第一步。2025年3月,“养心谷”成功获批3A景区,双河村民宿也从无到有发展到100余间,旅游旺季入住率超90%。“以前我们靠种蔬菜、挖药谋生,现在我家房子改了民宿,游客来了收入有保障,日子越过越有盼头!”村民何建强笑着说。

为村民开展旅游服务专业化培训
“高校是乡村振兴的‘智力宝库’,得把资源用足用好!”万春林充分发挥校地“桥梁”作用,推动成都大学与双河村深度合作:协助美术与设计学院设立“实践教学•写生创作基地”,让师生用画笔勾勒双河美景;邀请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师生开展“民宿服务质量与技能提升”培训,帮村民补上“服务课”;组织高校学生设计“养心谷”旅游宣传册、手绘地图、中草药标本与康养体验地图,让双河村的特色“看得见、摸得着”。
如今的双河村,早已不是单一的种养殖村庄:观光农业里游客采摘忙,民宿院落中笑声满庭,房车营地旁帐篷错落,直播镜头前特产热销……2024年全年接待游客2万余人次,年营收超600万元,提供就业岗位70余个,“多产合一”的乡村振兴示范点模样,在万春林的推动下愈发清晰。
为民办事服务:脚沾泥土香,情系百姓心
刚到双河村时,万春林做的第一件事就是“认门”。他每天清晨出门,傍晚才回驻地,挨家挨户走访116户村民,“家里有几口人?在外务工还是在家种地?收入怎么样?有没有患病的老人?”每一户的情况,他都记在笔记本上,更刻在心里。
日复一日的走访,让他从村民口中的“外来干部”变成了“万老师”。“万老师,进屋坐会儿喝杯茶!”“万老师,今晚就在家吃饭!”走在村道上,村民们的热情招呼,是对他最大的认可。“只有摸清了村情民意,才能知道村民需要什么,工作才能做到点子上。”万春林说,这份“如数家珍”的村情账,是他开展工作的“底气”。
“最有幸福感的事,就是为村民办实事,看到他们露出幸福的笑脸。”这是万春林常挂在嘴边的话,也是他的行动指南。他落实学校帮扶政策,联系成都大学附属医院驻九寨沟县人民医院专家团队,到双河村开展义诊,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看专家;推进精准防返贫监测,对脱贫不稳定户、边缘易致贫户逐一走访,制定帮扶措施,筑牢民生底线;在防汛保收的关键时期,他带头下田帮村民抢收作物,在灾害防范宣传中,挨家讲解避险知识,把安全送到村民身边。
2023年7月底,临近驻村出发时,万春林突然患上了面瘫。医生建议他留在成都治疗,可他看着收拾好的行李,还是咬了咬牙:“村里的工作不能等,我先去驻村,治疗可以在当地安排。”在成都做完埋线治疗后,他立刻踏上前往双河村的路。
按医嘱,一个月后需要再次埋线,但从双河村到成都路途遥远,每天只有两班乡村客运,错过就要搭便车。加上驻村工作繁忙,他的针灸治疗常常只能“隔三岔五”去一次,导致面瘫至今没能完全痊愈。“这点病不算啥,只要能帮村民多做点事,值了!”面对旁人的关心,他总是轻描淡写带过,可这份带病坚守的担当,村民们都看在眼里、记在心里。

首批来自泰国的国际研学团队
做好交办任务:履职尽责任,助力县域发展
作为高校教师与驻村队员,万春林不仅要帮双河村发展,更要把经验分享给更多人。他应邀为九寨沟县委党校、县社会工作部、青苗党支部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开展讲座培训近10次,累计培训千余人次。从乡村振兴政策解读到旅游产业发展思路,从民宿运营技巧到电商直播方法,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,把“理论干货”变成“实践指南”,为县域发展注入智力动能。
九寨沟县要建设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,人才是关键。万春林主动对接成都大学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诸丹团队,持续推进“九寨沟县生态旅游人才港”建设,通过专题培训、实践教学、项目合作等方式,为九寨沟县培养生态旅游专业人才。“只有当地有了懂旅游、会运营的人才,文旅产业才能长久发展。”万春林说,他希望能为九寨沟县留下一支“带不走的人才队伍”。
他积极参与双河村支部共建工作,协助村党支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,推动党建与产业发展、乡村治理深度融合;在村里的矛盾调解中,他耐心倾听村民诉求,用“情理结合”的方式化解纠纷;在政策宣传中,他把党的惠民政策翻译成“大白话”,让村民听得懂、愿意信、跟着做。“乡村治理不是单打独斗,要凝聚支部、村委、村民的合力,才能让村子发展更稳、更顺。”万春林说。
两载驻村路,一生双河情。今年,万春林的驻村生活即将结束,回顾这段时光,他用“辛苦、有价值、感恩”三个词总结:“驻村确实辛苦,但能参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,为双河村做点实事,实现自己的价值,再苦也值得。感谢学校给我的机遇,感谢乡亲们的信任,这段经历会是我一生的宝贵财富。”
驻村更“驻心”,万春林用高校教师的专业智慧、驻村干部的实干担当,把论文写在了双河村的田野上,把初心留在了村民的心坎里。而双河村的振兴故事,也会带着他的付出,继续向更美好的未来延伸。
本专栏其他文章:
白丁:英各村来了位“白老师”
姚庚:从高校到乡村 架起帮扶“连心桥”
程明: 点亮大寨村爱心灯
严峰:走村入户干实事 躬身乡间解民忧
肖聪:扎根为叶茂 让民强村更强
李斌:精准帮扶 探索马香村“三农”发展新路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