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一个来自湖南农村的女孩,曾极度的内向自卑内耗。但她不沉溺于消极情绪,选择以长期主义的坚持,成为专业第一。备考时,扎根图书馆13个月,长达4个月不出校门,最终以0.2分的分差成为中山大学拟录取最后一名的“幸运儿”。这份收获甘甜不是偶然,是四年的不懈努力,她不断自我突破、自我更新,收获更优秀的自己。
她是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2021级的毛凯丽。“考完最后一科收卷时,我望着空了大半的考场,回首将一年多的备考时光,我突然明白:‘所谓运气,不过是把别人放弃的时间都攥在手心’。”
以下是她的讲述:
从极度自卑到自信 我在大学成长
我来自湖南衡阳的农村,曾经性格极度内向自卑,就像一只害怕与外界接触的蜗牛。这种性格一直伴随我到大学。高考前两个月,我生病了,病情反反复复,怎么都不见好。身体上的不适加上精神上的压力,让我整个人状态差到了极点。最终,我的高考成绩是554分,这个分数并不理想。高考结束后,我才拥有第一部手机。因为手机使用起来也不太熟练,大学报到那天,我在成都东站,面对复杂的交通和陌生的环境,我因不敢向人问路而在站内徘徊了好久。入学后的班干部和院干事竞选,我也接连三次落选,这让我的自信心降到了谷底。

命运的转机总在裂缝处萌芽,我并没有被这些挫折打倒。我想,既然社交方面暂时没有突破,那我便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中。我是“电子小白”,大一的计算机基础课,我上得一头雾水。我只有更加认真,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学习这些陌生的东西。我找老师要压缩包下载了考试系统,每个周末就“宅”在寝室做PS课后作业、练题。虽然如此,常常刷了一下午的题,得分却只有50分。我只能用时间来堆、来补、来练习,每一门课都是如此。课一结束,就巩固,保证自己能够理解吸收。最终在在大一学年取得了专业第2的成绩。这让我相信了,苦心人,天不负,于是我暗暗下定决心考研。
进入大二,同学之间互相了解更深入了,班长何萌推荐我加入了魔方数独协会。在这里,我从干事一步步成长为副会长,社团也从三星发展到五星,甚至被评为学校十佳社团。这一年,我的专业成绩从第2来到专业第1。作为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,本科阶段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学习与实践中,点燃了我对专业的求知热情,更让我清楚认识到自己的知识短板。苏格拉底曾说“知道的越多,才知道的越少”,这愈发坚定了我继续学习的决心。在求学过程中,我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,从入党积极分子成长为一名中共党员。最难忘入党宣誓那天,当右手举过头顶时,那句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”突然有了具象的重量——它不该是作文里的漂亮话,而应该成为我行动的方向。成为中共党员后,我变得更加自信起来,考研,我一定会全力以赴。

定中大、攻数学 在坚持中靠近梦想
选择中山大学,是一次与自我的博弈。考研的第一步选择目标院校,我按照专业、城市、学校的先后来筛选。其实中山大学一直就是我的梦校,但到了大三,我开始怀疑自己,身边的亲友也建议我选择更稳妥的学校。于是,我选择了家乡的一所大学,因为离家近、不考数学。毕竟高考数学的失利一直是我的心魔。
然而,2024年那所学校出分,400分才能进复试,这让我动摇了。我向上岸的学长请教,学长一句话点醒了我:“考数学的专业,竞争反而可能小一些。”那天晚上我辗转难眠,最终决定重新出发,我开始硬着头皮学数学,同时把目标改为另一所211大学。
时间来到6月的一个深夜,当我做完一套数学题时,突然意识到:或许我可以尝试更高的目标,试着追寻我最初的梦想。看着手机上中山大学的简介,我决定不再将就——既然总要有人考上中大,为什么不能是我呢?就这样,兜兜转转一圈后,我还是遵从内心,决定报考中山大学。
近13个月的备考马拉松是我自己的长征,每天的生活就是宿舍、食堂、图书馆三点一线。图书馆7楼C2区靠近走廊的第二张桌子是我的“基地”,接水和上厕所都很方便,我偶然发现它位于图书馆的中轴线上,左右两边的对称美让我对这个位置愈发喜欢。而且旁边还有两位虽不相识,但每日相见的“老熟人”,大家都在各自努力。
数学是我考研路上面临的最大挑战。大量刷题是我提升数学的主要方法,但我也因此忽略了复盘,导致很多题目做过就忘。备考期间,有时一堆事集中到一起就会感到压力很大,有时数学题、英语阅读错误率太高就情绪特别低落,学不进去。

每当这种时候,我会允许自己先发泄一下情绪。然后,静下心来,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做成待办便签,一个一个来完成。只要开始行动了,那么完成任务就只是时间问题。如果是因为学习方法不对导致效率低,我就会上网查资料,或者向学长学姐请教,看看有没有更好的方法。
备考中最难忘的是日复一日规律的学习日常。每天清晨伴着微光起床背单词,午后在图书馆专注攻克难题,夜晚在台灯下继续学习。这种看似平淡的坚持,构成了考研岁月的主调,成为记忆中最深刻的部分。当学习从任务变成习惯,那些默默努力的时光,都化作了进步的力量。为了专心备考,我卸载了所有的娱乐软件,关闭了朋友圈,不关注别人,只专注自己,为了挤出更多时间学习,我4个月没出过校门。
把‘我做不到’换成‘我再试试’
考完初试后,我自我感觉很不好。最担心的数学果然出了问题,考场上看到题目其实不算难,但后面三道大题只做出第一问。当时心态直接崩了,知道肯定考砸了,但我还是告诉自己:“不管结果如何,至少要坚持到底,不留遗憾”。
下午的专业课考试,拆开信封看到题目时,心情很复杂。大部分题我都会做,但有一道大题完全没准备过,本来想先空着,结果答题卡上连空位都没留。等做完其他题再回头答题时,发现根本没地方了,整个人瞬间懵了,幸好前面有道题留了半页空白,最后只能把那30分的两道大题硬挤在一起写。
中山大学公布初试成绩时会一并公布排名,我一直以为自己连国家线都过不了,所以完全没准备复试。结果我虽然没在有效排名内,但进了复试。国家线和初试成绩是同一天出的,查到成绩后,我立马联系了学院的王雪婷老师请教复试经验。还有一直关心我的张龙翼老师、祝郁欣老师和燕爽老师。
复试前一晚,我和室友在四教模拟完面试,回寝室的路上碰到了张龙翼老师,她用自己的经历鼓励我,让我别太紧张,放手一搏,说不定会有意外之喜。她的这番话给了我很大的力量。
复试结束后,等待结果的日子无比煎熬。按照往年惯例,复试结束三天会出结果,但今年晚了近一周。从第三天开始,我每天都在刷新官网页面。3月28日周五晚上7点,我看到了专硕的录取结果,当时不敢看,让室友帮忙查看,室友说没有我的名字,我的心瞬间凉了半截。但我又觉得奇怪,没录取也应该有名字,仔细一看才发现是专硕的结果。洗漱后,我躺在床上继续等待学硕的结果。晚上9点,朋友询问我结果,我再次打开官网,终于看到了学硕的录取信息。我吓得立刻坐起来,让室友帮我确认,学硕名单跳出“毛凯丽 ,总排名第10”,比后一名多出的0.2分,我瞬间泪崩。反复确认后才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亲朋好友和老师们。

总结我的考研方法,我想有三个关键词:坚持、心态、效率。坚持是底色,心态是盾牌,效率是利刃。记得初试考英语时,我所在的考场有几个直接提前交卷放弃了,第二天考数学,考场缺考了三四个同学,最后专业课考完收卷时,我抬头一看,30个人的考场只剩下了7个同学,所以能坚持到最后一刻就已经战胜很多人了。将近一年时间的备考,到收卷时我望着空了大半的考场,我突然明白:所谓运气,不过是把别人放弃的时间都攥在手心。
二是心态,悬而未决,心态为王,越到后期越要稳住,允许自己崩溃,但是一定不要让自己陷在情绪里太久。我是一个很害怕麻烦别人的人,所以一般遇到挫折都是先自我消化,每次焦虑时就写便签鼓励自己,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。有几次实在绷不住了,再去找学姐和朋友倾诉,一切尽力而为而后顺其自然,放手一搏,反正光脚的不怕穿鞋的,可能结果反而出乎意料。
三是效率,学习时长和学习效果并不一定成正比。当别人用学习时长自我感动时,我更注重效率:跟着武忠祥老师拆解高数题型,用思维导图梳理旅游管理理论,把徐涛的政治课当作"心灵鸡汤"调节状态。这些看似笨拙的方法,慢慢织就了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。深抓考试重点和自己薄弱的地方,对症下药才是最重要的。不会就学,不懂就问。
成功上岸后,我最想感谢的人太多了。当然,我最感谢的还是自己,感谢自己在无数个想要放弃的瞬间选择了坚持。现在想来,这0.2分上岸不是运气,而是所有努力累积到最后的必然结果,就像跑马拉松时最后的冲刺,看似快了一步,实则是全程坚持的证明。
很多人问我你“逆袭”考上中山大学的秘诀是什么?我想不过是一个普通女孩,用四年时间做了三件事——不会就问,错了就改,累了歇会儿再继续。就像辅导员说的:“所谓成长,不过是把‘我做不到’换成‘我再试试’。”那个“光脚的不怕穿鞋的”女孩最终踏上了属于自己的路,这条路我走了很久,从成都大学到中山大学,每一步都算数!